【引言】
两宋时候,咱们国家的经济那是火得不行,简直就是古代的巅峰时刻。艺术方面也是牛气冲天,不管是写的词唱的曲,还是做的瓷器啥的,都上了一个大台阶,特别厉害。
这好像真的挺符合咱们对宋朝的那种“老观念”,动手动脚不行,但舞文弄墨却是一把好手。
但这个朝代虽然贫穷又弱小,但你知道吗?根据《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》的记录,在它长达300多年的统治时间里,老百姓们总共发动了433次起义。
这数字看着真吓人,但最让人意外的是,那433次起义,竟然没一次成功的。宋朝也因此成了我国历史上最难起义的朝代,这到底是为啥?
【一、宋朝频繁发生的各类起义】
我们通常把古代那些老百姓发起的反抗,都叫做农民起义,主要就是因为朝廷的政策让老百姓活不下去了。这些都是老百姓和统治者之间的斗争,像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造反,隋朝末年的瓦岗寨起义,还有唐朝末年的农民大闹,这样的事情一个接一个,没完没了。
宋朝刚开始那会儿,川陕那边就闹起了第一场农民造反。那时候,川陕的地都让当官的给霸占了,老百姓的税一下子重了好多。而且,宋朝还把刚打败的后蜀的宝贝,不停地往汴京搬。
这样一来,农民的压力就更大了,光靠种田根本没法维持生计,只能另寻出路,做点小生意来糊口。
没想到北宋朝廷竟然搞起了独家经营,不让大家随便买卖茶叶。老话说得好,断了别人的财路,就跟要了人家命一样狠。这样一来,农民没了工作,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。朝廷还硬压茶价,害得茶农们倾家荡产。偏偏这时候,老天爷也不帮忙,大旱灾来了,蜀地直接闹起了饥荒。
结果就是这样,王小波和李顺发起的起义爆发了。这次起义,后来被大家叫做王小波、李顺起义。
王小波和李顺带着起义的队伍,一路攻打,成功占领了蜀州等多个地方,还使劲儿攻打成都。这次起义,他俩喊出了一个响亮的战斗口号,那就是“大家贫富要平均”。这可是我国头一回有人提出这样的想法,算是咱中国农民起义的一个大突破。
这次起义主要就是冲着封建社会里资源分配不公平,还有对人们各种欺压来的。像这样的事情,大多是因为老百姓到处受气,政府又对他们使劲儿压制,实在受不了才爆发的。
接下来咱们聊聊北宋时期的方腊起义,要是你看过《水浒传》,那肯定对这事儿有印象。那方腊为啥会起义?说白了,还是跟朝廷压榨老百姓有关。宋徽宗这个人,特别喜欢书画艺术,尤其是对各种花草竹石这些玩意儿着迷得不行。
江南那边搞了个叫“苏杭应奉局”的机构,到处搜罗珍贵玩意儿和花石头,然后往汴京送,这东西人们管它叫花石纲。方腊住的那个青溪县,本来是产竹木漆的好地方,结果也遭了殃。苏杭应奉局的人对当地老百姓可狠了,把农民们压得喘不过气,日子越过越艰难。
方腊家那片漆园被当地人过度剥削,这让他心里憋了一肚子火。正巧,朝廷也开始大肆搜罗花石纲,方腊一看这局势,觉得时机到了,就开始悄悄扩充自己的力量。
他看了看周围,发现有数百人愿意跟他一起闹革命。接着,方腊就把方有常一家给杀了,以此号召农民们起来反抗。
他们头戴红巾作为记号,人数迅速膨胀到上万,接着攻打进了杭州,干掉了两浙路的头头,连蔡京家的祖坟都没放过,给刨了。这股起义军的势头,把江南的经济给掌控了。宋朝政府一看,吓得不行,赶紧派了15万大军往南去镇压他们。
最终,方腊的起义队伍还是没能斗过朝廷。秀洲一战败下阵来后,他们就在杭州被宋军围了个水泄不通。没过多久,各路起义的兵马就都被抓住了,就连方腊自己,最后也被逮住杀掉了。
不过,那支义军的残余力量并未投降,他们继续在江浙地区周旋,一直到1121年,才被完全平定。
这次反叛闹得动静太大,结果宋朝的江南地区被攻占了,经济也垮了,原本富裕的江南现在到处都是问题。同时期的北宋,因为养了一大堆没用的士兵,国力是越来越差。但其实,方腊站出来反抗,就是因为朝廷啥实事都不干。而方腊的起义军手段太狠,这也是他们很快就被镇压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从上面这些情况来说,宋朝的农民起义跟其他朝代没啥两样,都是因为上面的权贵动了老百姓的奶酪。你瞧瞧,整个宋朝加起来起义了433次,差不多一年就得闹一回。这么频繁的起义,可为啥就没一次能成事儿?真让人纳闷。
【二、为什么两宋起义很难成功?】
换个角度来看这事儿其实挺明白,大多数有记载的农民起义,说白了就是小范围的闹腾,可能就是个县里头的动静,正规军很快就能摆平。因此,虽说看着起义挺频繁,但实际上,这些事儿都没啥大不了的,很快就被解决了。
通常情况下,起义发生的时机很关键。就像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起义,那事儿发生在北宋刚开始那会儿,局势还没稳下来。因为税收越来越重,再加上整个环境动荡不安,所以他们一起义,立马就有很多人跟着响应,规模一下子就大了起来。
方腊的造反是在北宋宋徽宗那会儿闹起来的。宋徽宗这皇帝,不太会管国家大事,结果官员们就只顾着拍皇帝马屁,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。这样一来,老百姓就被压榨得很厉害。所以,方腊一造反,好多人都觉得他说到了心坎里,跟着就起义了。说起来,方腊也是选对了时候,才能把这起义闹得那么大。
因此,上面提到的那些情况,除非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,并且动静搞得很大,才能让朝廷感到紧张。要是只是小打小闹,那确实很快就能被平息掉。
很多人心里纳闷,宋朝军事力量挺弱,起义军势力又不小,那宋军到底是怎么把起义军给压下去的?其实关键就在于宋朝那时候“重文化轻武力”的观念,严重得很。这种观念从上到下都根深蒂固,导致好多有本事的武将都没得到重用。就像辛弃疾,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大词人,但其实他还是个挺厉害的将军。
他因为心里憋屈,一直没机会上战场,到死都心心念念着杀敌立功。宋朝那会儿,像辛弃疾这样的人真不少,这都是当时社会风气闹的。说到底,问题出在朝廷里,得从赵匡胤当上皇帝那会儿讲起。
赵匡胤以前搞了个大事,就是“陈桥兵变”,结果他穿上黄袍,一跃成为大宋的开国皇帝。因为他最早在后周时管的地盘叫宋州,他就干脆把国号定为“宋”。
赵匡胤本是武将出身,靠政变坐上了皇位,所以他也特别担心别人会用同样的手段,把他的皇位给夺了去。
他摆平各地之后,头等大事就是得让皇权更集中。他先是削弱了宰相的权力,然后让文官去当知州,跟地方的通判互相盯着,不让谁独大。还有更绝的,他刚坐上皇位第二年,就用了个“喝酒聊天就收兵权”的妙招。
在一次请大将吃饭的场合里,其他将领心里明白,自己可能已经招来了猜疑。他们就问赵匡胤该怎么办。这时候,赵匡胤直截了当地说,你们不如交出手里的兵权,去地方上享福,过你们的逍遥日子去。
那时候,赵匡胤掌控着皇家军队,那些大将军心里明白,自己根本没法跟他对着干,所以就都乖乖听话了。他们一个个上书,说想要放弃自己手里的兵权。
赵匡胤后来一步步加大了对军队的控制,让中央集权更加稳固。而且,他在“太祖誓碑”里还刻了句话,说是“不能杀士大夫和提建议的人”。就因为这句话,宋朝的文人们得到了特别多的好处,这也就是为啥宋朝会“看重文人,轻视武将”。
但赵匡胤心里头有本账,他重用读书人,主要就是觉得他们比武将好对付多了。可谁承想,这事儿好像跟命运开了个大笑话似的。赵匡胤、赵光义之后的宋朝,就像是突然开了窍,皇帝们文武双全的太少,而老百姓,也越来越不瞧得上武将了。
这让大家都想去当官,而不愿去参军,因此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不强。正因为军队实力不太行,老百姓的力量也就更弱了。所以碰到起义的时候,你会发现,那些起义的队伍根本没法跟人数众多的宋军抗衡。
【三、宋军虽弱,起义军更甚】
要是从《水浒传》里梁山好汉接受招安这事儿来琢磨,咱就能明白,为啥那么厉害的梁山,最后还是没斗过朝廷。想想看,梁山英雄虽然勇猛无比,但一旦他们选择归顺朝廷,这背后的意思就明显了。朝廷毕竟势力大,资源多,长久斗下去,梁山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。所以,哪怕梁山再强大,也架不住朝廷的底蕴和手段。这样一来,梁山没能赢过朝廷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在大家更看重文化而忽视武艺的风气里,当官成了许多人的梦想。但起义嘛,说白了就跟反贼差不多。梁山上的很多人,他们以前要么是军官,要么是老实人,只要有机会重新做人,他们当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。
因此,就连水泊梁山那帮英雄好汉,最终也投降了宋朝政府,变成了他们的招安部队。再看看其他的叛乱,不是被打败了,就是被招安了。这可不只是宋朝政府厉害,更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就那样。正因为这些原因,宋朝发生的433次民间起义,没一次能成功的。
有人开玩笑说,宋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老百姓最难起义的朝代。
但如果咱们好好琢磨琢磨,问题难就难在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,朝廷也就比他们强那么一丁点儿。等两宋真的碰上那些狠角色,他们才恍然大悟,原来手里那点儿军事实力是多么关键。
那时候,南宋要是没了岳飞顶着,情况说不定会更糟糕,皇上和大臣们也都明白岳飞有多关键。
但结果,岳飞还是遭了毒手,是被那些坏蛋给害死的。在国家都快没了的时候,他们还在那儿搞党派斗争。宋朝要是不灭亡,那还有哪个朝代该亡?现在咱们都说宋朝是“弱宋”,我猜这肯定不是赵匡胤当初想看到的。可这事儿,几百年来早就定下来了,没法改,也给宋朝定了调子。
虽然这招对外头的人没啥用,但在自己家里头可就好使多了,这也就是为啥宋朝政府每次都能摆平起义。说到宋朝,他们在搞经济和增加人口上,那真的是有两把刷子。农业这块儿,一改革立马就飞奔了起来,新式的农具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,长江和珠江那边儿的农业,发展得跟坐火箭似的快。
宋朝那会儿,“糖”已经用得挺普遍了。不光这样,瓷器制作也上了一个新台阶,北宋那五大出名的窑口,名声传遍了天下。纺织业也跟着发展起来,经济嗖嗖往上涨,江南这块地方因此变得特别富裕。就连数学、科技、医学这些领域,都有了不小的长进。
因此,宋朝并非一无是处,要是放在现在,它就像是那种有点偏科的学生。
杨瑞璟和仇志云两人,又对宋代的农民起义进行了探讨。他们在2016年,于《长江大学学报》的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,是第39卷的第12期内容。
#图文打卡计划#